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整合渗透
来源:本站原创 2018-12-29

摘要: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健康教育知识的缺失,通过将两者整合来解决这两种教育各自的不足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将从身体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用和通过心理教育来弥补当下健康教育的缺失两方面进行阐述,更快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心理教育    健康教育   教学  整合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仅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发展需要身体健康教育的加入,只有身心健康才是全面的健康。在完成心理与健康教育的整合过程中,可以从两个部分来分析:

一、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1.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健康心理中,如孤傲、怪僻、任性、自卑、懦弱、胆怯、嫉妒,甚至厌学和、自弃等等。这些不健康心理不仅束缚了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接受力和承载力,而且也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全体学生之中,各层面的学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受影响,传统教育所无法完全地妥善地解决,所以我们把视角转向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上。

2.利用健康教育辅助心理健康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针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颜色鲜艳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配合教学内容设计新颖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心理健康教学能顺利有效的开展下去。

3.利用健康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直观形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简报和校刊的有力宣传,逐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健康教育知识,我校依据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健康教育内容的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了合理的分布和安排。在借鉴外地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一套健康教育校本教材,供不同年级学生学习使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向抽象思维,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发生在自己上的心理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弥补身体健康教育缺失带来的问题

1.培育适度的体育学习心理状态。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实施心理激励调控和暗示调控,诱发其内部“能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健康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心理激励调控的方法有:信任激励、期望激励、启发激励、一直激励、评价激励、疏导激励等;实施暗示调控的方法有:自我暗示、他人暗示、表情暗示、权威暗示、标志暗示、榜样暗示等。身体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沟通法、互助法、竞赛法、温暖法、冷却法、磨练法等。

2.进行情绪调控教育,增强学生对情绪的自控力。进行情绪调控教育,增强学生对情绪的控制力指的是在协助学生发展稳定的情绪的同时,学会调节情绪,增强对情绪的自控力,防止情绪波动多大,避免心理失衡。

体育课上,教师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蕴藏的对人的各种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目标、达成目标等,引导和教育学生合理对待个人的需要,同时有意识地运用认知调解法、表情调节阀、呼吸调节法、自我宣泄法、心理归因法等,并注重快乐体育,增加学生愉快的体验。

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一切心理教育都要归结为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作为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它必须积极调动起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保守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则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总之,身体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才能缔造学生良好的品性。